迷思与现实

迷思:在网上发声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受害者不处于任何真正的危险当中。
现实:事实上,在不知道施暴者的真实身份下,网络暴力将带给受害者更大的危险。施暴者只要手握键盘,在无需贴身跟随下,就可以对受害者作出猛烈的攻击。再者,一旦恶意评论、图像、视频或贴文被上传至网络,这些内容可能会在网络空间内长期存在,并被他人多次转发。

迷思:如果受害者关掉电脑或手机,网络暴力会停止。
现实:不,暴力不会就此停止。由于受害者在网络上留下持久性的「数码足迹」(digital footprint),施暴者很容易获取受害者的个人资料,并以其他方式继续在网络上骚扰、恐吓及剥削受害者,例如冒充受害者犯罪。

迷思:网络暴力是「正常」的,受害者会习以为常。
现实:网络暴力并非常态,它是一个不容被忽视的议题。即使这类暴力发生在网络空间,其导致的影响必须受到更大的关注。

迷思:如果施暴者在事发后删除评论、图像或贴文,则不该视为网络暴力,因为该内容已不存在。
现实:虽然施暴者已经删除内容,但已删除的评论、图像或贴文仍然可在线上寻获,因为这些内容可能已被他人分享或转发至其他平台,因此这种行为依旧被视为网络暴力。

迷思:网络暴力是由对科技非常熟悉的陌生人犯下的。
现实: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可能是受害者认识的人,例如配偶或朋友。网络上有现成及容易使用的应用程式和软件供施暴者下载或安装在受害者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或手提电脑),以追踪受害者。

迷思:受害者在遭受网络暴力时,只能束手无策。
现实:受害者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制止网络暴力进一步伤害自己。这些措施包括在该社交媒体上举报不当内容、报警及向马来西亚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及 Cyber999投诉。(参考「寻求协助」页面)

迷思:网络暴力不是犯罪行为,因为没有专为此行为指定的法律。
现实:网络暴力是违法的。我国有许多法令可用于提控施暴者,包括《刑事法典》、《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令》及《2017年儿童性侵罪行法令》。(参考「马来西亚的法律」页面)

迷思:女性在网上分享内容是为了让他人关注自己,因此她们应该接受所有针对她们的回应。
现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对女性发表色情、不尊重的评论,或在网络上骚扰女性是错误的,同时侵犯了女性的权益。至于女性在网络上分享内容的意图,是无关紧要的。

请点击「书籍」以获取更多资讯。
 

回到「针对女性及儿童的网络暴力」主页